找到相关内容12396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贵州佛教——文学艺术

    而立,形如古堡。通往寺庙的石梯,在悬崖峭壁上逐级凿成,直达峰顶。寺中的咏风亭伸出悬崖边数米,险绝奇巧,令人魂惊魄颤,叹为观止。其寺的楼、台、亭、阁、厅、堂、殿、廊全部用当地的石块、石板砌成,独有特色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792781.html
  • 禅的少林寺 武的少林

    与他们同时代在少林寺的,还有两位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。印度人的做派和他们的历史一样奇特。佛教兴于印度,但到了8世纪中叶,佛教在印度渐趋式微。此时佛教在中国却很盛行,全部佛经十之八九已译成汉文。...铁棍长约7尺,重七八公斤。僧兵自成一体,往往独立作战,这一点与日本海盗单股作战情景相同。公元1553年那场僧兵与倭寇的搏杀持续了10天,结果100多名倭寇被全部歼灭,而僧兵只有4人阵亡。关于当时的战斗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1793143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八)

    而且利根第一。这种人虽见涅盘法,不生爱著,不生戏论,舍离一切凡夫的结使,知道世间一切法和涅盘一样,无生无灭。只是还没有具足菩萨的全部条件,本愿还没有全实现,所断除的也只是凡夫的结使,还没有断除菩萨的细微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093151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三)

    、舌根等四根,因此,还不能认识事物,不过已初得身根,可以分别感受到四大。所以说,一切色(物质),都以四大为根本。经中说,六种、十二触、十八意行、四善处,称之为人。这是分阶段地说明人的全部成长过程。小儿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193156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一)

    即菩萨结使),在追求成佛的道路上还有错谬,若是没有错谬,得无生法忍之时就应当是佛了。如果打算教化众生,净佛国土,便可以一下子具备成佛的全部条件。为什么呢?因为得到无碍实智的缘故。其所以不能得无碍实智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7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)

    佛见佛,才能全部见到。佛的功德智慧也是这样的。比如四大河从阿那婆达多池流出,都流归大海,人们只见四大河,而不见它们的源头阿那婆达多池,具有神通的人才能见到。人虽见不到,却可以推知大河必定有本。遝有,这池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8.html
  •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

    了深远的影响。   这裏所选的十四章,包括了讨论的全部主要问题。未选的四章,是第三章,第五章,第八章及第十二章。这四章的内容,都是关於法身观和色法观的。   第三章中,慧远认为,众经所说佛的形像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9.html
  • 佛学大师: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佛学思想

    "改称为"形尽神不灭",而"形尽神不灭"有神论,是慧远全部宗教观念的奠基石。   慧远的因果报应论。因果报应之说,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有,外来的佛教中也讲,但经过慧远的提倡和解释,赋予了新的含义。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7461693244.html
  • 以公益心去做佛教事业 宋代佛教的慈善事业

    进行,而其成果也将会逊色不少。 一、桥梁的兴建与维修 宋代是高度极权中央的政体,地方上的财赋收入全部辇运中央,留给地方的则仅供地方政府的度支经费而已,这是与唐代地方财政有留州、送使、上供之别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慈善|宋代寺院|公益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14393289.html
  • 论说一切有部“实有”思想对慧远之影响

    来源或存在形式有三种,也就是在天、空、地三界中,分别为太阳、雷电之火和祭火。此为后来印度教梵天神、毗湿奴神和湿婆神思想的萌芽。在《梨俱吠陀》中,尤其赞美火神阿耆尼的篇幅约占全部赞歌的五分之一。据说,...

    夏金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2093349.html